汉武帝晚年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件——巫蛊之祸。这场灾难不仅动摇了汉朝的政治基础,还让汉武帝的长子,太子刘据一家惨遭满门抄斩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刘据的母亲卫子夫因惧怕牵连,也选择自杀身亡。巫蛊之祸对汉武帝晚年的继承问题造成了巨大的影响,迫使他重新考量继承人选。最终,汉武帝驾崩后,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继位。由于年纪尚幼,朝政完全由汉武帝所亲自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掌控,其中以霍光为首,霍光不仅在汉昭帝即位初期权势滔天,更成为了昭宣两朝的权臣。
然而,刘弗陵在位期间因年幼体弱,健康状况堪忧,不久后便去世,且未留下任何后代。霍光原本打算扶持昌邑王刘贺作为继位者,但刘贺性格荒诞、行为放纵,完全无法胜任帝位。霍光因此果断废除刘贺,决定改立刘据的孙子,也就是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己继位,成为汉宣帝。尽管汉宣帝即位后成为了新的皇帝,却并没有为他当年可能冤屈的祖父平反,反而给刘据下了一个恶名——“戾太子”。在古代《谥法》中的“戾”字,意味着“固执不悔”,带有极为负面的评价。为何汉宣帝要给自己的祖父贴上这样的标签呢?
展开剩余81%事实上,给祖先上谥号本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,尤其是当时汉昭帝的血脉并不完全来源于汉武帝的直接后代。为了确保汉昭帝的皇位能够传给直系后代,在刘病己继位之前,霍光曾将他过继给了年纪相差不多的汉昭帝,尽管两人之间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。这样做的目的,是为了确保皇室的血脉能够得以延续。正因为如此,汉宣帝在名义上是汉昭帝的后代,而非汉武帝的废太子刘据的后代。
根据古代的礼法,汉宣帝不得祭祀自己的亲生父亲刘进,因为在礼法中有“降其父母不得祭”的规定。虽然汉宣帝年纪尚轻,权力几乎掌握在霍光手中,且他也并未具备实权,但霍光却有意让他遵守这一礼法,以确保他只能祭祀作为名义上祖先的汉昭帝,而无法祭祀自己的亲父。即便汉宣帝曾多次想挑战霍光的权威,但在霍光的掌控下,他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。
尽管霍光不愿让汉宣帝增加亲生父亲的封号,但他并没有采取极端措施,以免使两人的面子都过于难堪。作为汉武帝的嫡亲血脉,汉宣帝依旧能够祭祀自己的祖父刘据,但封号等细节完全由霍光掌控。霍光坚持按照汉武帝的遗命行事,因此,刘据的封号依旧未能得到平反,最终他被追谥为“戾太子”,而刘进则被追谥为“悼太子”。不只是谥号,刘据的园邑仅有二百户,远不如父亲刘进的三百户,足见当时朝廷对刘据的轻视。
汉宣帝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波折。他从霍光手中掌握实权的过程,几乎没有受到阻碍。霍光去世后,汉宣帝终于能够亲政,而霍光的去世也使得朝中的权力制衡发生了转变。几年内,霍光曾设法牵制的霍氏家族被逐渐清除,而汉宣帝也在此期间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,成功打破了权臣们的束缚。在霍光去世后,汉宣帝便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,甚至不再受制于先前的种种约束。
经过几年的摸索,汉宣帝终于能够在政治上开始独立行事。次年,他正式追封父亲刘进为“皇考”,这一举措体现了他对父亲的孝敬,同时也表明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。以“皇考”之名追封父亲,实际上是承认了父亲作为先皇的地位,也为刘进的死去提供了一个有尊严的解释。大臣们普遍认为,汉宣帝尊封父亲为先皇并无不妥,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,这一做法有着先例可循——例如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、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都曾被追封为“太上皇”。因此,汉宣帝追封刘进为“皇考”既合礼法,又不失体面。
然而,尽管汉宣帝对父亲刘进进行了追封,却始终没有对祖父刘据进行任何形式的追封。刘据的园邑依然保持在二百户,且恶谥“戾太子”依旧未改。为何汉宣帝即已拥有足够的权力,却未纠正祖父的谥号?原因实际上非常复杂。
首先,刘据的罪名是由汉武帝亲自定下的,而且巫蛊之祸给汉武帝晚年带来的巨大震荡,也使得这一罪名不可动摇。即便汉武帝晚年曾有过悔过的表现,并且曾为自己害死长子而感到懊悔,但他始终未能为刘据平反。中国自古重视孝道,后代皇帝即便有意替祖辈平冤,也不能轻易违背祖先的决策。因此,汉宣帝即便在位后,为了避免损害自己的贤名,也不敢轻易触碰这一敏感问题。
其次,尽管历史上曾有追封父亲的先例,但追封祖父则鲜有先例。在汉代乃至后来的朝代中,追封祖父并不常见,尤其是在朝代更替较久的情况下。汉宣帝若想追封刘据,实际上意味着对礼法的挑战,而且会让他自己处于一个复杂的局面。因此,他选择继续保持对刘据的“戾太子”谥号,既符合当时的政治局势,又避免了引发不必要的争议。
总之,汉宣帝对祖父刘据的追封问题,实际上是处于两难之中。无论是出于孝道的约束,还是出于礼法的约束,最终他选择了在这方面保持沉默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难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